發表文章

建築物基準洪水高程與設計洪水高程

 作者:楊松岳 我之前在水規所服務時,曾經有地主因為要在排水路旁邊興建建築物,所以來詢問我的同事,想要知道該河段的計畫洪水位,他就可以將建築物的高程設計在計畫洪水位以上,確保建築物的安全。   其實這就是基準洪水高程 Base Flood Elevation ( BFE )的概念。美國為提升河川洪氾區建築物的安全性,訂定以 100 年重現期(百年一遇)的洪水為基準,計算洪氾區的 BFE 。依照建築物的重要性在 BFE 上再增加 1~2 英尺的出水高,稱為 Design Flood Elevation ( DFE )。位於洪氾區新建建築物之基地(或一樓樓板)高程必須在 DFE 以上。   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,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:未來氣候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,同時,政府的治水經費是有限的。我們目光應該從堤防護岸的治理逐漸地轉移到都市土地、公共設施與建築物設計的調適策略,才是根本之道。   台灣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四條規定:「建築基地之地面高度,應在當地洪水位以上,但具有適當防洪及排水設備,或其建築物有一層以上高於洪水位,經當地主管建築機關認為無礙安全者,不在此限。」   設條規定實際隱含著 BFE 與 DFE 的概念。但是,在實際上卻並沒有真正落實在建築物設計上,反而,台北的捷運系統因為在 2001 年納莉颱風受到洪水嚴重的打擊。因此,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在將捷運的入口高程提高到 200 年重建期距高程,防範未然。   BFE 與 DFE 的推動必須由水利與建管部門通力合作,才有可能落實。水利部門應該利用水理數值模型計算出建築物的 BFE 與 DFE 。建管單位應該根據 BFE 與 DFE ,要求建築師落實在建築設計,以降低建築物的脆弱度,達到韌性城市的目標。

建築基地保水神器——藏在石燈下的「礫柱樁」

 作者:楊松岳 台中市在水利工程師眼中是一個很得天獨厚的地方。 因為她特殊的位置,在颱風來襲時受到中央山脈的保護。 因為她良好的排水坡度,不太容易發生大規模淹水事件。 更特別的是她地表下有天然的礫石層,有相當好的排水特性。這也為什麼台中市鮮少發生重大的淹水事件。 幾年前我們想說既然台中有這麼好的天然礫石層,我們要怎樣好好的利用這特點呢?於是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(簡稱水規所)與逢甲大學許少華教授、中央大學倪春發教授一起進行「礫柱樁」的研發。「礫柱樁」就是用鑽井工具打穿地層滲透性較差之土層(深約 20 公尺),並回填礫石,讓雨水可以快速入滲至地下含水層。我們在水規所水工模型試驗大樓設置一處礫柱樁,並架設觀測儀器了解它的效能。   在我們進行現地注水試驗時,我們為了能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做實驗,我們情商水工課將水工模型試驗的水源提供給我們,我們當時想這樣的水量應該夠大了吧!結果時間過了幾個小時過去的,為什麼池子的水總是不會滿,我們在池子的出口特別設了一個三角堰,想要觀測出流量,結果是:池中的水從來沒有滿到三角堰。因此,我們也從來沒有量過出流量。到底這量有多大呢?經過我們計算它的飽和入滲率竟達到  5.65 m/hr  ,也就是每小時達到  76  立方公尺,這樣的量是甚麼概念呢?如果要在一小時內注滿這池子,需要八台  10  噸的水車。 礫柱樁具有以下的幾個優點   1. 建造費用低:一支礫柱樁約只需要  5  萬。 2. 維護容易:只要定期維護樁頭的濾層,可以維持一定的功能,而且不會有蚊蟲滋生的問題。 3. 安全、美觀、不佔空間:我們在水規所的現地實驗,礫柱樁是藏在石燈下面,可以做得很美觀,也不占地表空間。 4. 補助地下水:礫柱樁的水「直接」補助地下水。   不過由於礫柱樁入滲效果很好,所以對於水的來源要特別注意,最好是雨水。此外,礫柱樁的效果受地質條件地影響,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使用。   礫柱樁的推動可配合建築技術規則第四條之三規定,都市計畫地區新建、增建或改建之建築物基地面積  300  平方公尺以上,就需要設置之雨水貯集滯洪設施的規定推動。水規所也為配合這樣的規定研擬了礫柱樁的參考手冊,裡面有礫柱樁規劃、設計、施工、維護管理的建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。

永遠的龐式騙局

作者:楊岳松 我記得是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。有一天,朋友神神秘秘的跑到我身邊。 他問我: 「 有個賺錢的機會,你要不要試試?」 這個邀請,對於一個窮大學生而言,有種致命的 吸引力。 「好啊 ! 」 我就很爽快的答應了。至於怎麼賺錢,他沒有說,因為這要給專業的來。 我記得我到了一個辦公大樓的辦公室,有個西裝革履的男士與一位打扮入時的女士,跟我們解說這公司的偉大夢想,就是要蓋一間大賣場。我們如果要加入這公司,只要 1500 元,就可以獲得購物劵。如果,我再去邀請兩個人加入,就可以成為我的下線。如果之後我有很多徒子徒孫,我就可以賺到很多錢。他們不斷強調這不是「直銷」,而是「衍銷」。 雖然我覺得這邏輯有點怪,也就是必須不斷有小白一直加入,這邏輯才玩得轉呀? 你怎麼確認會一直有小白加入? 如果一天沒有小白加入,這遊戲不就停止了嗎? 當然,我當時一心只想賺錢,我也就蒙蔽了自己的理性,繳了 1500 元,還答應要找同學加入。當然,他口中的「大賣場」也不曾出現過。 這樣的情節一直存在有人的世界。不論是男人、女人、聰明人、愚拙人、台灣人、外國人 … … 我依然記得 1980 年代的由「鴻源集團」欺騙了當時的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。前納斯達克主席馬多夫欺騙了華爾街那些聰明的基金經理人、投資銀行與眾多有錢人。直到最近的 FTX 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倒閉,導致許多台灣年輕人的重大損失。一樣的情節一再重複,屢試不爽。只要給他們一筆錢,就可以給你一個遠高於定存獲利的收益。至於,怎麼賺錢,請不用過問。我每每想到馬多夫,竟然可以訛詐那些聰明且專業經理人那麼長的時間,就覺得不可思議。因為,這與人的聰明才智無關,與人性有關。只要是人,就會有貪念,就會有機會陷入這誘惑。 「 人在幼年負軛,這原是好的。 」(耶利米哀歌 3:27) 我覺得少年受騙也是一樣的道理:少少的錢,買到大大的經驗。但是,當你晚年把退休金一股腦投到「鴻源集團」,這就一點也不有趣了。